Tuesday, 16 December 2014

房屋被凍結‧買賣還能進行?

2016-05-08 13:01
 
煩惱人說,他在去年12月出售一間房屋,只收3千令吉的訂金,拖了3個月,才簽署買賣合約,按程序收10%首期錢,就在準備辦理割名手續時,被別人申請凍結房屋,造成交易至今仍未能完成。
請問: 
 
一、房屋是私人產業,為甚麼別人可以申請凍結?
二、房屋若被凍結,是否還可以進行買賣手續?
三、在申請解除凍結的過程,需要多長時間?
四、在這期間,買賣雙方需要做出甚麼努力,或可達致甚麼協議?
 
答:林律師回答煩惱人的提問時說,煩惱人必須找出是誰對有關產業申請凍結,買方有資格對產業申請進私人凍結、以捍衛其利益。 不過,假如是由第三者申請,煩惱人有一個選擇,就是到產業所屬的土地局填一張表格,或者到高庭申請庭令,以撤除凍結令。 另外,煩惱人也可以針對第三者錯誤申請凍結,向他要求索賠,要撤銷凍結令可能需要6個月或更長的時間。 因此,假如凍結令是由第三方申請,最好要告訴買方,如果凍結令仍在,買方的貸款銀行律師不可能發出屋款給賣方,因此,煩惱人也不可能拿到錢。 煩惱人可以繼續他的賣屋計劃,不過,必須確保凍結令能取消,才可以領到錢,他也必須確保在撤銷凍結令期間,買方是否願意等。 假如買方願意等,最好是雙方簽署一份延長交易的文件,以避免在交易進行期間引起爭議。
 
(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產業問診‧文:鄭碧娥)

購二手屋須代還管理費?

珍妮說,她在2015年9月簽署買賣合約,購買了一間二手公寓,並於2016年1月獲得賣方交給律師的公寓鑰匙。 她問,第一手買主之前拖欠的管理與服務費、維修儲備金、門牌稅,是否應該由她來還?
 
另外,每月管理服務費是250令吉,發展商卻徵收60令吉的維修儲備金,這是否合理?
 
答:珍妮讀者的來信有幾個疑問,信中沒有提及公寓單位是否已有分層地契,假設是沒有分層地契,賣主欲脫售公寓之前,必須尋求發展商的批准,如果賣主沒有還清發展商所拖欠的管理與服務費、維修儲備金,發展商是不可能同意他的賣屋申請。 另外,律師除了確保賣主清還以上的費用,還必須確保他已繳清水費、電費、門牌稅及排污費等費用,才能將最後一筆屋款交給賣方。 關於發展商對維修儲備金的徵收,他只能徵收管理與服務費的10%為維修儲備金,假如管理與維修費是250令吉,那麼每月的維修儲備金為25令吉,發展商不能任意提高有關的收費。
 
(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產業問診‧文:鄭碧娥)

房屋轉名‧省不得


許小姐來信提問關於房屋轉名的手續,她說,我們姐弟聯名買下來的房屋,即將供完房屋貸款,在口頭上,弟弟已經放棄這間屋子,而且—直以來他只付過少許的費用。 目前,房屋的地契在金融公司,我們曉得房屋割名的印花稅是相當昂貴(我們的屋子市值是70萬令吉)。    

請問:有沒有其他比較低的花費,以便我可以把屋子轉去我的名字?

答:林律師回答許小姐的問題時表示,轉移產業擁有權必須面對割名、支付印花稅,這過程是無法避免的,儘管印花稅的數目不小,但相比產業的價值,比例還是偏小的。 為保障本身在產業的擁有權與利益,支付轉移產業擁有權所需的律師費、印花稅,這些都是必須面對的開銷,畢竟產業的價值遠遠超出所付出的費用,辦好相關手續是最妥善的辦法,避免因小失大。

(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產業問診‧文:鄭碧娥)

Saturday, 13 December 2014

一旦地契分割‧售賣無須經過同意

2016-05-08 13:08
 
一旦土地的地契已經分割,個別地主比較容易對土地的用途進行處理,在準備裝修或售賣之前,可以分開提出申請,不需要尋求另一名地主的同意與簽名。” 署名“產業問診室忠實讀者”來信說,爺爺留了間老家給伯伯和爸爸兩人,不久前做了土地分割手續(地契一分為二),費用2千多令吉,而且大約要等半年的時間才能辦妥。
 
請問:土地的地契在分割後,如果要擴建、立遺囑、售賣土地,是否就不必徵求對方的同意了? 另外,分割土地是為了方便下一代,以省卻不必要的麻煩,而且計劃翻新老家(屬於我們的那一半),以便一家人入住。 除此之外,如果月入有2千500新幣(身為馬勞),而且才開始打工半年,尚未有積蓄,能申請到房屋貸款嗎? 還有,如果想翻新成半獨立式的3層樓洋房,大概需要多少資金?
 
 
 
答:林若輝律師回答署名“產業問診室忠實讀者”的問題時指出,假如你爺爺留給伯伯和爸爸兩人的土地,地契已分割,就會有兩張地契,就是伯伯一張、爸爸一張。 一旦土地的地契已經分割,個別地主比較容易對土地的用途進行處理,在準備裝修或售賣之前,可以分開提出申請,不需要尋求另一名地主的同意與簽名。 關於貸款,可以向銀行申請,並向銀行貸款部的職員瞭解細節,至於是否批准則完全在於銀行的決定。 另外,關於房屋裝修費,可以向房屋裝修商、承包商瞭解詳情,當然,也可以多問幾家裝修公司,比較後才做決定。
 
(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產業問診‧文:鄭碧娥)